廣州海域位于珠江口頂部,上起黃埔港,下**橫門水道, 東以廣州港航道為界, 海岸線長 522 km,海域面積約 4000 km 2 , 珠江流入南中*海的八大口門中,虎門、蕉門、洪奇門、橫門等東四口門都位于其內,其海域環境質量對周邊城市(如東莞、深圳、香港、澳門等)近 3000 萬人口有重要影響。
近年來,隨著廣州及珠江口周邊城市經濟快速發展,環境壓力不斷增大,水體富營養化進程明顯加速,每天有超過 200 萬噸的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經珠江徑流排入廣州海域,且該海域大部分海區與陸地或島嶼相接,一定程度還受沿岸排污、水產養殖等污染影響。 《2006 年廣州市海洋環境質量公報》顯示,廣州海域主要污染物為化學需氧量(COD) 、無機氮、活性磷酸鹽、石油類,年入海通量為 358萬 t,其中 COD 占 48%,耗氧有機污染物正成為珠江口廣州海域環境污染的主要特征。
河口海區是陸海相互作用耦合帶和生產力**高的區域, 其水動力狀況、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及人類活動等因素相互作用過程十分復雜,近幾十年來全球河口海岸帶環境污染越來越突出,赤潮頻發,局部海區出現低氧現象, 河口生態環境系統的安全和穩定受到嚴重影響 [1-4] 。COD 是反映水體有機污染狀況的綜合指標,也是我*政府衡量水體污染減排的主要因子;而 DO 則常用來表征水體自凈能力及降解有機污染物能力的主要參數,對水體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有重要影響 [5-6] ,目前對 COD和 DO 研究多側重于作為水環境質量評價方面,而研究兩因子對水域富營養化的貢獻以及與營養鹽、初級生產力相互作用較為缺乏,在河口地區更為少見,而且研究 COD 和 DO 對于深入研判赤潮發生和海底缺氧等重要海洋問題具有重要作用。